收藏网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案例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库 > 新闻评论

张天蔚写作《从“人乳宴”看市场逻辑的张狂》

2019-04-02 04:04 浏览次数:489作者:系统管理员

案例简介

  这篇作品是针对一类社会现象提示普遍性问题的典型评论。它涉及的是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的道德性问题。表达的是评论者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深沉的道德思考。与上面关于小区绿地纠纷的两篇评论相比,这篇评论突出反映的是评论作者普遍性判断的思维特点。作者为北京青年报评论员张天蔚。发表在2002~2003年间特别活跃的网络评论空间“搜狐视线”。

案例成果

  从“人乳宴”看市场逻辑的张狂



  张天蔚



  由一位成都人首先“创意”,然后由一位长沙人抢先的“人乳宴”,在一片惊叹声中开张,又终于在一片谴责声中收场。虽然闹剧已经落幕,但据媒体报道,开办“人乳宴”的老板在停止营业、收起招牌时说:“现在不宜推出人乳宴。”按照这个话茬推想下去,将来也许有“适宜”推出的一天?



  由“人乳宴”的创意到实施再到收场,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商人逐利的欲望和“创意”的能力都没有边界,推出“人乳宴”只是早晚的事情;而因为有钱就想购买一切的饕客也是大有人在,“人乳宴”这种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正合他们的胃口。供、求俱全,按照“市场经济”下的“价值规律”,这单买卖就没有不成的道理。可是,我们的社会毕竟还没有彻底失去道德评价的机制,舆论对“人乳宴”这类小恶,还没有完全失去“叫停”的能力。



  但停是停了,而停的过程中,却有些东西让人无法释怀,媒体在报道、讨论此事时所表现出的“唯市场逻辑”的趋向,让人不能不感到一股寒意。



  在最早披露长沙“人乳宴”消息的报道中,记者并非没有对人乳宴产生警惕和质疑,但记者的第一反应,是追究“人乳宴”是否违反了有关卫生法规!但提供“人乳”的“营养师”,都是来自“没有工业污染的偏远山区”的“绿色奶妈”,卫生上自是没有什么问题。而接下去的质疑,是怀疑人乳宴有可能“引发传染病”。但怀疑了一番,发现人乳宴并不比注水肉有更大的风险。而按照这几年我们已经接受了无数遍的市场经济的启蒙,对人乳宴的质疑到此已经可以结束--人乳货真价实、卫生安全可靠、菜肴明码实价,一切都遵规合法,符合市场原则下的游戏规则,于是剩下的就是供求双方之间的愿打愿挨了。



  而在这个看似已经洋溢着怀疑精神和理性良知的质疑过程中,却有一样最关键的正义要素没有出场,那就是对这件事情的道德判断。



  经过多少年来不断进行的启蒙教育,我们终于硬邦邦地树立起“依法治国”的观念,和在市场行为中,对交易规则的尊重、对交易主体权利的维护。我们觉得这一切都是进步,而和进步相对应的那些东西,可能就都是保守和落后。这其中可能就包括道德,包括人类在道德名义下曾经有过的羞耻之心、负罪之感、自省之德,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人类行为的价值评判。法律只规范人的行为底限,市场规则只是相互勾心斗角的“经济人”之间,为了协调利益而制订的游戏规则。而我们的舆论居然拿着底限的标准当作判断一切事物的最高原则,实在让人佩服中国人接受新鲜观念的如饥似渴,和市场逻辑已经呈现出的无边的张狂。



  这件小事当然扯不上什么“以德治国”,人乳宴也在舆论的压力下收场,这一番风波已经过去,我们似乎不必太过紧张。但是,如果对人乳宴或其他类似事件的批评和叫停,还只能停留在泛泛的义愤、谴责,而不能对市场逻辑的边界进行必要的厘清和界定,那么它将继续张狂,而使我们在可能出现的“人血宴”、“人肉宴”面前,失去批判的依据和勇气。



  这并非耸人听闻。在一篇要求人们对人乳宴“给一点宽容”的妙文中,作者诘问道:既然你能容忍医院拿人血赚钱,咋就不能容忍拿人乳赢利呢?这真是有力的一问。而按照这样的逻辑推演下去,你能容忍医院拿人血赚钱,咋就不能容忍饭馆拿人血赢利呢?这样的逻辑如果成立(其实在有些人那里它已经成立),人血馒头的出现还会远吗?(news.sohu.com搜狐视线,2003年01月31日09:19)


案例访谈

  面对“人乳宴”这类挑战道德底线的“新生事物”,人们大多保持着本能的厌恶和质疑,因此每逢此类事物出现,大多逃不脱舆论的谴责和政府部门的干预而终于叫停的下场。但笔者注意到,无论是舆论的谴责还是政府的干预,往往并不直接指向公众愤怒、反感的真正原因,即对社会道德底线的挑战和对公众情感的调戏,而是隔靴搔痒、言不及义地从卫生等角度迂回入手。



  如此悖谬,原因何在?仔细分析若干类似事例中的各方言论,可以大致看出症结所在,即市场逻辑、法律规则,已经代替道德价值而成为社会舆论判断各类事物的普遍标准,而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则是公共舆论的“道德恐惧症”,即遇事刻意避免进行道德判断,唯恐落入保守、落后的指摘。社会剧变、道德失范,使包括评论家在内的人们,失去了道德判断的依据和勇气。面对“人乳宴”这种冲决人伦底线的怪胎,居然只能以卫生安全之名予以谴责和制止,实在让人对市场逻辑的张狂和道德底线的溃决慨然而叹。



  有了上述的感慨,也就有了这篇文章。



  站在今天看,市场逻辑依然张狂甚至更加张狂,不同的是道德的标准也在逐步重新明晰和确立,道德的力量也因此而有所加强。如果今天再遇此类题目,可以有另外的写法。


案例讨论

  1、这篇评论所作的普遍性判断是在价值层面上的吗?



  2、普遍性判断常常是有关价值的吗?一定是有关价值的吗?为什么?



  3、什么情况下只需要“就事论事”;什么情况下需要普遍性的判断?


案例分析

  这篇评论所针对的新闻事件,可以说是奇事、怪事。近些年来,这一类的社会新闻层出不穷,它们作为社会丑恶现象,也自然受到新闻评论的“笔伐”。这篇评论论点的特点在于:它不是局限于对这一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进行判断,而是在更普遍的层面上,即这件事所体现的“市场逻辑”来判断的。即:作者所批判的不仅是人乳宴这个具体的新闻事件,而是人乳宴与其他一系列事件所体现出的市场逻辑超越人们道德底线的普遍现象进行批判。而市场逻辑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这种“扩张”倾向,当然是作者通过长期观察和思考作出的判断。由此可见,普遍性的判断,要有开阔的视野、广泛的观察和在认识上高度概括的能力。



  普遍性判断是从第三段显示出来的:作者从媒体对“人乳宴”的报道和讨论,揭示出已经在我们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中存在的“唯市场逻辑”,并且对这种“唯市场逻辑”的社会影响力作出判断。第四段是这个判断的论据。第五段推进判断深入,提出在“唯市场逻辑”面前,道德判断的麻木和缺失。第六段论证上述判断,提示社会的道德判断是怎样麻木和缺失的,以及道德判断与法律规范、市场逻辑的关系。第七段进一步深入,提出厘清市场逻辑边界的观点。完整的论证过程到此其实已经可以结束。最后一段是一个强化说服效果的补充性论证,它采用的是归谬法,将“人乳宴”的逻辑向前推,推出“人血馒头”这个明显刺激人的神经,不可能接受的结果,以强化全文的效果。



  除了认识深度的区别之外,相较而言,关于“人乳宴”是否违法,是否符合卫生要求,是否会引起疾病的判断,以及对“人乳宴”本身的义愤、谴责,都是具体的判断;而关于“唯市场逻辑”的判断,则是普遍性的判断,因为它不仅仅是针对“人乳宴”,也不会限于“人乳宴”,而是对近些年来社会观念的悄然变化作出判断,这个判断,适用于“人乳宴”,也适用其其他类似现象。当然,如果文章中能够适当例举其他类似现象,论证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一个现象或问题作出普遍性的判断,需要作者建立普遍性的认识框架和普遍性的判断标准。“唯市场逻辑”的扩张与道德判断敏感的麻木,这两者之间的进退关系,正是这样一个普遍性的框架。这本身就是一个普遍性的判断。这个普遍性的判断,大然大于,也深刻于“人乳宴”所触发的人们直接的道德反应和道德义愤。因为,它不是简单的道德标准对一个具体事物的反应,而是包容了更开阔的认识。